剧本杀是什么意思 https://www.td010.com 2010年。 脏乱的菜市场一隅。 一个小男孩,手持尖刀,刮鱼鳞、剖鱼腹,动作疾速娴熟。 他双手被冻得红肿,眼神犀利。 他就是“杀鱼弟”。 2010年,他曾轰动一时,走红网络。 “杀鱼弟”原名叫孟凡森(下文统一用代称:小孟),9岁。跟随父母以卖鱼为生。 那时,他还不懂什么叫“红”。 对他而言,就是忽然间,很多人前来,帮衬他们家的生意。 他获得好心人资助,重回校园。 可“红”也是件坏事。 好景不长,小孟辍学,重回鱼摊杀鱼。 舆论顿时铺天盖地。 面对非议,父母不知如何解释。渐渐地,暴戾、争吵充斥着整个家。 2018年,小孟喝药自杀。 2019年,他和父亲参与打架斗殴,被刑拘。 而现在,他音讯全无。 他如流星划过,转瞬之间,重归于寂寂无闻。 小孟一生的“高光时刻”,发生在2011年。 那年,他和父亲参加了一档节目《加油!爸爸》。 但父子二人显然不太适应。 其他父亲是医生,是导演,他们从容自如地介绍自己。 轮到孟父,他憋了好久才说出一句: “我是‘杀鱼弟’的老爸。” 观众似乎还在等待什么,但,没下文了。 (孟凡森化名为孟洋) 他们穿着虽得体,却感觉格格不入。 别扭,不自在。 在提问环节,由小嘉宾进行提问。 “你想让你儿子长大了也和你一样杀鱼吗?” “你儿子才10岁,你让他去干活,你是否忍心或心疼呢?” 每个问题都很尖锐,仿佛都在控诉: 孟父不该让这么小的孩子吃苦。 小嘉宾不断追问,孟父支支吾吾作答。 他一遍遍向观众解释,家庭处境的艰难。 小孟似乎看出父亲的不堪,连忙站出来圆场: “鱼是我自己想杀的,因为我看到爸爸的手被冻红了。” 这时,灯光照在孟父手上。 80后的他,手上全是茧子,像是一把长满锈斑的铁耙。 看到这一幕,小孟眼眶泛红。 他哽咽着说: “我觉得我爸爸是世界上最棒的一个人。” 小孟的懂事和坚强,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唯独孟父,低着头,默不作声。 聚光灯把他的窘迫照得一览无余。 节目最后,他们挑战失败,踉跄出局。 有人说,上节目是小孟走红的“惠赠”。 当然,节目可能是出于好心。 但我觉得,这是在变相羞辱贫穷。 所有人都在问,你怎么狠心让小孩去干活? 却没有一个人想过,小孟一家为何身陷窘境? 节目过后,小孟“消失”了。 没有人提起,也没有相关报道。 直至2018年,小孟才回到大众视野。 原因是,他喝剧毒农药自杀。 在医院的监控视频里,他神情慌张跑向急诊室。 经医生诊断,他至少喝下三四十毫升农药,属于重度中毒。 洗胃、催吐,一番抢救后,小孟被送进ICU。情况不容乐观。 谈及儿子为什么要喝农药,孟父说出原委。 2018年7月31日,像往常一样,小孟帮父母去卖鱼。 有个老乡,事先跟孟父打过招呼要100多斤鱼。念在相识的份上,价格从每斤11.5元降至11.3元。 但小孟不知情,他不肯给老乡降价。 两人便争执起来。 孟父赶来后,大声呵斥儿子: “搞不清价格不知道打电话问我吗,这点事都干不好!” 随后孟父把他拽回家。 他想不明白,朝父亲大吼: “这又不是我的错,为什么怨我?” 两人吵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左邻右舍闻声而来。 有的人上前劝和,拉开父子俩; 有的人站着看热闹,时不时来一句:“这孩子大了不听话。”“孩子脾气太大!” 仿佛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小孟。 顷刻间,委屈、愤怒涌上心头。 他用力拨开人群,向仓库跑去。 母亲放心不下,叫他妹妹跟过去看看。 等妹妹赶到时,晚了。 小孟搭配着水和冰红茶,已经喝下农药。 大家都一遍遍问小孟,为什么喝农药? 其实,那2毛钱,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孟的绝望,早已埋下伏笔。 在生命最脆弱之时,小孟第一次向父母袒露心声。 原来,这个看似粗糙的少年,藏着很多沉重阴郁的心事。 1,被父母“遗弃”的孩子。 小孟2岁时,父母外出打工。 他和曾祖父留在老家相依为命。 孟父的爷爷 在长辈眼里,小孟很内向。 回忆起小时候,他说: “天天在河边抓鱼,除了抓鱼就是抓鱼。” 到了上学的年纪,他被送去学前班。 没人督促,他想去就去,不去就待在家。 8岁时,父母才把他接到身边。 2,没有温度的家庭。 小孟不知道的是,长大后的世界,无助和失落交织。 而这份无助和失落,一部分也是父母“给予”他的。 对这个家庭来说,争吵是常态。 孟父的脸上有一道疤痕。 “我老婆搞的。” 孟母则说:“我和他经常吵架,一吵架,情绪就很低落,事情多,顾不上孩子。” 当别人谈教育,谈梦想,他们的人生只剩下谋生。 至于孩子的学业及成长,已无暇顾及。 3,厌学。 到父母身边后,他曾被送去菜市场附近的学校上学。 他无心学习,经常逃课。 邻居问他,为啥不爱去学校? 他反问道,上学能干啥呢? 读初中时,父母把他送去一所封闭式学校。 然而,还是没用。 初二还没读完,他辍学了。 他表示: “我学习成绩不好,对自己彻底失望。” 当年爆红时,他站在镜头前,眼里闪烁着泪光,用稚嫩的声音说: “我一定会好好读书,让爸爸过上好日子。” 这个“誓言”,早已随风飘散。 最终,他选择回来“继承父业”。 记者曾报道过一个细节。 走红时,很多记者去采访小孟。 可能是本能地抵触,让他感到很不自在。 确认记者的身份之后,“杀鱼弟”神情立马焦躁起来。刚才一直在忙碌的他,竟然一声不响,迅速地拿一个脸盆,随即从鱼桶里盛起鱼池水,就往记者身上泼…… 图源:新华网 单看这一段文字,会让人觉得,小孟无礼貌、粗暴。 但我们也要想到, 没人教他如何去应付这种场合; 没人教他如何待人接物。 因为这不在他的家庭教育范畴内。 他只能把自己包围起来,以防别人“入侵”。 直到他喝下农药,父母才开始反省,自己哪方面做得不够好? 小孟给他们的答案是: “天天听在你们在耳边嚷嚷,是真的心烦。” 他心烦,但又不知道如何去改变。 最终,酿成“悲剧”。 随着病情加重,他开始害怕。 从他清醒的第一秒开始,他反复诉说: “我后悔了。” 尤其是,当看到父亲因他哭成泪人时,他想活下来。 有一天晚上,他很小声地问父母: “我捡回一条命了吧?” 孟父坚定地说: “你放心,肯定能好起来,我们砸锅卖铁也会积极配合治疗。” 小孟转过身,背对着父母,眼泪奔涌而出。 也许在那一刻,他才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爱着的。 坚定而温暖。 庆幸的是,他得救了。 当危险解除时,孟父激动地在朋友圈,一一致谢。 小孟拉开病房的窗帘,静静望着窗外。 出院前一天,他在微博上写下: “我的生活也将翻开崭新一页,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朋友,今后的日子,珍惜并活出精彩!” “大难”不死,这一家人会因此做出改变吗? 谈何容易。 人们原以为,小孟会如他所言,重新开始新生活。 没想到,再传出消息时,是他被刑事拘留。 2019年1月3日,孟父因生意与陈某发生肢体冲突。 小孟也加入斗殴,致使陈某身上多处受伤。 小孟和父亲涉嫌故意伤害,被刑拘。 当热度褪去,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 进货、卖鱼、杀鱼、争吵、在底层艰难谋生。 他们画地为牢,无法挣脱桎梏。 就在众人唏嘘时,孟父被推上风口浪尖。 人们把小孟的落魄,归因为孟父的“没人性”。 比如,孟父利用孩子敛财。 把“杀鱼弟”做成广告牌挂在摊位上。 电视台接到“知情人”爆料: “杀鱼弟”遭到孟父毒打,眼睛都要打瞎了。 同时还称,杀鱼弟多年被家暴。 “身上都是疤、头上砖头砸、冬天手冻烂……” 敛财、虐待孩子,一时间,引爆舆论。 人们纷纷讨伐孟父,恨不得把他钉在耻辱柱上。 可事实呢? “杀鱼弟”的广告招牌,是一个老板赠送的。 挂在摊位没几天,孟父就撤掉了。 小孟眼睛受伤,是他自己放鞭炮炸伤的。 讨伐一个人很容易,却没人真正在意这个家庭背负着什么。 小孟有5个弟弟妹妹。 一个不富裕的家庭,要养育6个孩子,很难。 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要生这么多个?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孟父一直不愿揭开的伤疤。 他说: “小孩多了好啊,热闹。我困难的时候没人帮忙,只有我自己。我的孩子多一点,将来可以互相帮忙。” 在孟父14岁时,他父亲意外身亡。 母亲带着孟父和其弟弟生活。 没过多久,弟弟也意外身亡了。 母亲抛弃他改嫁。 那时,孟父刚读初一。 孟父睡的房间 他一个人生活,孤单又无助。 这种状态持续到17岁,遇到孟母。 孟母的家庭处境和他一样。 父亲早亡,母亲改嫁,姐姐喝药去世。 两个孤单的灵魂,一拍即合。 他们受尽孤独,希望多子多孙,能让孩子们免于孤单。 但生与养,是两件事。 养育不好,多一个孩子,就是多一个人来受苦。 他们也想让孩子多读点书,做个有用的人。 奈何没钱又没见识,无法帮助孩子好好成长。 当父母的局限,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阻碍。若想逆袭,必须付出惨烈的代价。 可小孟没有那种决心和毅力。 他甘愿“泯然众人”。 而另一边,在周而复始的劳作下,孟父腰椎疾病加重。孟母身体也出了问题。 身体上的不适,一定程度上造成情绪恶化。 家庭变成宣泄情绪的“垃圾桶”。 孟父在苏州打拼二十几年,还得靠租房度日,居无定所。 他总是说: “我相信命。人的命,天注定。” 却没有逆天改命的信心。 小孟,则在相同的路上,“复制”着父亲的人生。 杀鱼弟的悲剧,是多方因素所导致的。 出身底层; 一直赤贫; 环境恶劣; 父母未受高等教育,目光短线,格局受限; 舆论的审判和骚扰…… 一系列因素,结成笼子,令他们无法出逃。 而小孟,也没有打破、改变、逆袭的勇气。 于是,命运再次锁住了他们的咽喉。 翻开小孟的微博,发现停更于2019年4月19日。 在此前一天,是他的18岁生日。 “以后要面对的事情很多很多,我要勇敢而冷静面对,一一克服,希望以后事事顺利。” 他曾多次表示,不喜欢“杀鱼弟”这个名字,也不喜欢外界粗暴的打量。 火爆全网时,他一定不会想到,多年以后,没人再打量他,他的名字也无人再念起。 而最后,我出于私心,有一个小小的希望。 希望如果有人偶然间想起他,请记得: 他不叫“杀鱼弟”。 他叫孟凡森。 作者:凌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