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皖北煤电探索煤炭低碳高效开采利用 推动“黑色制造”向“绿色智造”蝶变 近年来,皖北煤电集团以扬“煤”之长、数字赋能、绿色转型为主线,持续探索煤炭低碳高效开采利用,推动“黑色制造”向“绿色智造”蝶变。 从动力煤转为化工煤 早春时分,在安徽省淮南市淮河之滨的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码头,数台硕大的橙红色卸船机抓人眼球。巨型抓头上下不停挥舞,一船船煤炭就这样被抓取至自动化、全封闭的管式皮带,输送至2公里外的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储煤仓。自2019年4月底投用以来,该码头已累计接卸煤炭突破1000万吨。 在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一体化项目现场,黑色煤炭又经过煤气化装置、甲醇制烯烃装置,摇身变为聚乙烯、聚丙烯等白色颗粒。这些白色颗粒的新使命,则是作为原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医疗用品、家电、汽车、电缆电线等行业领域。 2019年,皖北煤电携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投资267亿元建设的煤化一体化项目打通全流程,进入商业化运营,实现了安徽煤由燃料到原料的“关键一跃”。 “7台东方炉组成的煤气化装置,首次将高灰分、高灰熔点的淮南煤,从动力煤转为化工煤,实现了煤炭的高效利用,也为省内农膜、家电市场提供了聚烯烃材料。”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质量部部长汪泽强说,2021年,该公司生产聚乙烯和聚丙烯产品约70万吨,黑色煤炭在向白色颗粒的绿色转化中,经济附加值显著提高。 在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下,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且环境友好型的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项目纷纷落户周边。 皖北煤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与煤炭相关的煤层气制LNG项目、集中式光伏电站、超低浓度瓦斯低温氧化项目、回风余热利用项目、燃煤发电厂项目等,力争到“十四五”末,万元产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15%,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15%,所有煤与非煤矿山达到绿色矿山标准。 数字技术成发展“新引擎” 走进皖北煤电各煤矿调度指挥中心,人们都能看到一面硕大的电子屏幕墙。员工们称它为“数字煤矿一张图”。远远看去,它是一张三维倾斜摄影矢量地图,从采煤掘进源头到销售出厂终端,各环节尽收眼底。点击鼠标,图上的空间数据和公共数据纷纷显现,涵盖煤矿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 在钱营孜矿,“一张图”成了煤矿管理的“中枢大脑”,全矿的八大类6530台(套)设备的运转电流、电压、温度等参数,都实时显示在“一张图”上。设备需要加油或保养了,系统会自动弹出预警式提醒。保养和检修情况全部录入电子“健康档案”(设备信息台账)。 “这不仅是反映矿井生产状态的‘一张图’,也是触达煤矿各角落的物联感知网。”钱营孜矿有关负责人说,比如“瓦斯超限了”“设备发生故障了”“巷道灯不亮了”……每天,这样的信息都能在钱营孜矿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上实时显现,实时得到处理。 “十三五”时期,皖北煤电联合华为公司、中国移动公司开发了全视频调度通信系统、5G+智能采煤系统等十大智慧矿山系统,在麻地梁矿率先建成了智能化示范煤矿。目前,麻地梁矿取消了夜班和检修班,用工不足700人,单班入井不足80人。 在前期经验基础上,皖北煤电“十四五”智能化建设蓝图逐渐清晰:力争到2025年末,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覆盖率达到100%、智能化掘进作业线覆盖率达到50%,生产系统实现智能化控制,辅助运输系统实现连续化,固定车间全部实现无人值守,生产辅助系统实现机器人巡检,数字技术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引擎”。 推动全流程绿色低碳发展 走进祁东矿大门,绿意盎然,满眼青翠,一改过去“煤飞灰舞”的印象。该矿环保办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祁东矿坚持绿色发展,先后进行了32项技术改造,实施了扬尘治理、环保低氮燃烧改造、煤泥烘干排放等项目,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 变废为宝,绿色投入很快获得了回报。由于非煤矿山的规范管理,祁东矿长期堆积的煤矸石成了“香饽饽”。祁东矿过去每年仅处理煤矸石就需要投入几十万元,还存在环保安全隐患。如今,经过筛选和加工,一部分强度较高的煤矸石被用来铺设道路水稳层或修筑乡村公路,一部分被用来生产新型建筑材料,每年可增收1000万元。 近年来,皖北煤电积极推进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最大化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先后完成雨污分流、生活污水处理改造等水处理改造工程共21项,完成锅炉烟气治理工程、矸石堆场和储煤场喷淋等大气处理改造工程共52项,完成固体废物处置改造工程共13项。2021年,该集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节能减排指标已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同时,皖北煤电多管齐下,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和煤系共伴生资源精准协调开采;加大地热、煤矸石等共伴生资源利用力度,新建瓦斯发电项目,发展低热值煤发电产业;利用工业广场、闲置土地等,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十三五”期间,皖北煤电单位原煤生产能耗和万元产值增加值能耗均达到煤炭行业同类规模煤矿先进水平。 (文章来源:中国煤炭报) 文章来源:中国煤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