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商务KTV 2019年的1月31日,一位老人安然闭上了眼,与世长辞。 在他的追悼会上,无数身着军装的老兵自发前来,对着他的遗体敬礼。灵堂挽联上书:“屡次参战首夺老山大扫雷万众敬仰,建功军营四十一载守西南威名远扬。” 这三十个字,几乎可以概括这位老将军的一生。 曾任40师119团团长、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张又侠为自己曾经的师长献上了花圈,以此纪念40师在西南的作战时光,也是对老师长的致敬。 站在灵堂,人们好像还能依稀听到这位英雄师长的声音: “我是一个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 “我从军41年,由一名战士成长为共和国将领。” “大山养育了我,我从心底热爱大山……” 刘昌友的故事,几乎都和那座大山有关。 临危受命,“战将”初成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进入收尾阶段,刘昌友第一次来到云南老山地区。 他是某个部队的支队长,带着两个侦察连,在老山执行边境侦查捕获作战任务。在他带领作战的时间里,共歼灭敌军80多名,还俘获了一名敌军将领。随着他立下的战功越来越多,首长开始注意这个年轻人的军事天赋。 这个出生于1937年的年轻人,在18岁时就当上了军人,他最开始从事文书工作,后来才慢慢展现出他的军事才能。在来老山之前,他已经当上了作训科长。认识他的人都知道,在打仗方面,刘昌友是不折不扣的实力派。 刘昌友 到1983年底,正式展开和越南的老山地区争夺战时,刘昌友被任命为第四十师的师长,担任起收复老山的重任。这个时候,刘昌友才44岁。 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少有的一次大规模战争,从1983年底到1984年8月,整个作战过程历时二百多天。 在进攻阶段,刘昌友步步紧逼,把敌人打得节节后退。他带领40师先后攻占了老山、那拉地区和八里河东山共6公里的正面,纵深1.5公里,攻占了68个高地。 他不是只会坐在指挥所里纸上谈兵的将军,时常亲自前往前线。他的部下都亲切地唤他为“刘老兵”。在进攻最激烈的八天时间里,刘昌友没有合过眼,始终保持清醒指挥作战,直到局势缓和才累倒在指挥所里。 经过残酷的战争磨练,他的部下一个个都成了名将。在他手下练出的兵有“英勇的铁血战士”王建川,“老山十五勇士”之一的李海欣,还有后来成为了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张又侠。 李海欣 但是,刘昌友却始终低调,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不过在和他真正相处过的人看来,这位“战将”的威名早已深深刻在他们心中。 山河会记住英雄的足迹,历史会记住英雄的功勋,而我们也决不能忘记,一位老将为守护国家付出了多少努力。 精密部署,坚守阵地 在1984年4月28日,进攻战结束,40师收复了全部老山地区,消息传回来,整个国家都沸腾了。 不过,攻打下来了是一回事,能不能守住又是一回事。 刘昌友带领40师,继续守在老山,进行接下来的防御战。在越军眼里,这支军队简直让他们恨之入骨,在恨意的驱使下,越军士气高昂,时刻准备发动反攻。在这种处境下,刘昌友面临的压力和危险可想而知。 防御作战整整持续了三个月,刘昌友保持着惊人的毅力,硬生生抗下了敌人多达六十余次的反攻。 有一次,情报员传来消息,越军有可能要在7月12日发动一场师级规模的大反攻。 接到消息,刘昌友立刻召开了作战会议。一番讨论后,他决定让各团战士分批进入前沿阵地。从7月11日凌晨开始,执行分批战斗:晚上进入阵地的只有二分之一的士兵,白天则更少,只有三分之一。 此外,他还规定119团、118团交替进行战斗,而师直属队各类人员则统编成三个连,单独进行应急训练,作为预备队发挥作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战力消耗。 刘昌友敲定了“敌打我阵地,我打敌前沿”的战斗策略。等到敌人来到阵前进行冲锋时,我军就用火炮炮击阵地前沿,以此消灭敌军。 就这样,敌人从出发阵地到冲击面,全部被收到了我军的火力范围内。凭借碾压式的火力压制,最终我军成功抵抗住了反攻的敌军。 刘昌友之所以费尽心思安排战术,是因为他十分珍惜将士们的生命。开战以来,他一直强调“精用兵,巧用炮,活用战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而在防御战阶段,他又组织大家构筑阵地工事,让阵地真正成为士兵可以依靠的地方,可以躲藏,也可以进攻。 “宁可挖工事累死,也不能让敌人的炮弹给炸死。” 在防御战中,刘昌友带领40师歼灭了四千余名敌人。1984年9月,老山地区的战斗终于完全结束,刘昌友却没能出现在欢呼的人群中。原来,他实在过度劳累,是被救护车用担架运回来的! 义无反顾,奔赴雷场 在那个时代,改革开放是国家的重点政策,经济建设是各个地方的硬指标。可是,对于饱受战乱之苦、伤痕累累的老山来说,振兴的日子还远未到来。 在这里,始终有一块阴翳横亘在人们心头——那就是地雷。 这时的刘昌友已经是防区的军事首长,时常来探望这位“老朋友”。他关心百姓的生活是否和平安宁,琢磨这块穷乡僻野要如何实现经济发展。 边疆地区有着自己的优势。要论“对外开放”,没有什么比这里更方便了。可是本应贸易繁荣的地方却成了让人避讳的“无人区”,地雷的隐患一日不除,边疆的百姓生活就好不起来。 刘昌友当即拍板:一定要为人民扫除雷障,为边疆的经济发展铺路架桥! “当年打老山我们是勇士,今天建老山我们同样要当先锋。没有什么困难能打得到我们。” 很快,一支“扫雷小队”组建起来了,在船头等几个国家级开放口岸开始了扫雷行动。消息传出去后,百姓好评如潮,国务院、中央军委特意下发文件,决定在中越边境云南段展开大面积扫雷。 这是一场举世罕见的大规模扫雷行动,指挥的重任就落在刘昌友身上。显而易见,这是一个艰巨又危险的任务,很多人拿柬埔寨和阿富汗的例子来向他佐证这是不可能完成的,还有一些外国媒体直接嘲讽道:“中国人又在说大话了。 刘昌友却说:“我们将用事实来回答世人,你们会看到这一天。” 他的自信来自他对边境地区的了解程度,更来自他对自己手下这支“人民军队”的信任。他向中央军委申请,组建六个扫雷队,三年之内一定完成任务。 虽然这位老将一直都是昂着头、信心满满的样子,但当站在熟悉的战友面前时,他却显现出了几分踌躇。他几乎是字斟句酌地说:“大家都知道,我们这次的任务是怎样一个性质。我们自己再定一个指标,在这次扫雷行动中,做到不亡一人。” 这位猛虎般的老将军以“狂”著称,在涉及到人命时却始终谨慎得不得了。“不亡一人”,这是他对战士、对人民最含蓄也最深情的“告白”。 为国为民,毫无保留 时刻关心着将士们的安全和百姓的生活状态的刘昌友,对待自己却一点都不上心。 在老山战役后,刘昌友一战成名,本来已经可以功成身退。他是一个军事首长,不管是从资历上看,还是看身体条件,他都完全不必再上前线,只需要在军区机关里工作就行了。 可是他偏不。他不仅执意要来,还一次次不停地来。他不把军衔放在心上,也不在乎自己的身体状况、自己家庭的困难,固执地来到老山巡查。 这是凝聚着他的心血的土地,他无法割舍。 “住院治疗通知书”来了,提醒他的身体状况有多糟。刘昌友拿起来看了一眼,置之一笑,又往老山走去。 父亲的家书来了,无奈地向他陈述自己的危重病情。刘昌友心如刀绞,为人之子的愧疚让他痛苦不堪,可是国家正需要他,他无法扔下这些边境在雷场奔波的战士独自回家。 为国为民,毫无保留;私事家事,国事优先。这是刘昌友多年坚守的信念。在他心中,党的事业永远是第一位。 有一次筹备扫雷工作时,刘昌友突然患上恶疾。“肠息肉”听起来也不算严重,可是却折磨得刘昌友上吐下泻。好友们纷纷劝他回城里去治疗,刘昌友却摇摇头,他放不下手里的工作。 万般无奈,有人把消息报告给了省军区首长,司令员朱成友听说此事,亲自打电话勒令他回城治病,但刘昌友仍然不动。他的心思全在外面那一片雷区上,浑不在意自己的病情。 在扫雷完毕、检查雷区时,刘昌友不顾危险,亲自走过每一块土地。他希望这样的举动能告诉居民,这块土地已经安全了,可以在这上面放心自由地生活。 青山不老,神魄永存 “战将”刘昌友从军41年,留下了无数佳话。毫无疑问,他是一名优秀的中共党员,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退休之后,刘昌友组织了一些军地作家,撰写了老山作战纪实系列丛书。这套书推出之后,在社会上取得了很大的反响,“老山精神”感染了很多人。 在职时,刘昌友一直关心官兵成长,也关心烈士家属的生活状态。退休后,他仍然牵挂着曾经受伤的老兵,也时常去探望烈士家属。 即使已经退休,不必再挑着国家的重任,他却一刻也不让自己放松。他始终关心着国家大事,也关心着军队建设情况。 他已经不是战场上手握多人命运的大将,可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却和当年一模一样。 他心心念念要写一部自传体小说,把老山的故事、老山的精神传承给后人。 提起笔时,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却不禁回想起自己的年少岁月。 一些画面浮现在他脑海中,为求学在山间小道穿行的放牛娃,部队里和战友并肩向前冲的年轻小将。想起这些,他仍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我想念那些和我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想念那些和我一起坚守老山的兄弟,也想念那些和我一起在边境扫雷的同志们……更加怀念,那些为祖国安宁付出生命,至今长眠在边疆的烈士们……” “每一天我在路上走过,看见有孩子欢笑着跑过我身边,我都会驻足静静凝望他们的背影。我在感受他们带给我的生命的喜悦。 年迈的将军用饱含深情的笔触,静静地在纸上倾诉。 “我生长在艰苦的时代,真心希望世界永远和平,真心希望孩子们永远生活在阳光下,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 结语 在刘昌友的葬礼上,无数昔日的同伴、部下前来缅怀这位让人敬佩的传奇人物。 不管是以惊人的毅力指挥了历时两百多天的老山战役,还是亲自前往雷区事无巨细地关心战士工作,都是这位老将军人格魅力的体现。他面对敌人毫不退让,面对困难无所畏惧,面对士兵尽显关怀。 这一切,都体现着这位老党员对祖国、对人民深切的爱意。 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珍惜英雄的付出。像刘昌友这样的英雄人物,我们纵然不能对他的人生经历感同身受,也要努力学习他的精神内核,不辜负他付出的血和泪。 老将不死,忠魂永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