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转pdf https://www.pptmuban.com/ 前几天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四岁的女儿为我们端茶送水,大家夸着孩子懂事,父母会教育,一片祥和。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突然,孩子一不小心弄洒了手中杯子里的水,朋友立马大声斥责: “怎么那么笨,再去倒一杯,要是再洒了,这个星期的零花钱就没有了。” 孩子憋着嘴,显然很委屈,但依然听话地重新倒水。 只见孩子变得更加小心翼翼,两个眼睛一直盯着手里的杯子;不巧的是,地上一个小玩具,让她歪了一下,水又洒了。 这次,不等妈妈训斥,孩子自己便已大哭起来,怎么哄也哄不好。 图片来源:网络视频 最让我难忘的一幕是孩子的表情中,流露的害怕和惊恐。 朋友尴尬地说:“本来是想趁机教育她,没想到......” 没想到孩子因此变得更紧张、害怕,胆小、怯懦…… 过度指责孩子, 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哪些影响?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 “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 孩子本是一张白纸,你给了他什么,他也许就会变成什么。 你越指责他,他越会成为你不喜欢的样子。 1、逆反心理;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效应——“超限效应”: 因为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引起心理上不耐烦、逆反的现象。 图片来源:《少年说》 家长对孩子过度的指责,也会引起“超限效应”,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轻则顶嘴、和家长对着干,重则藐视家长的告诫,去做一些超出限度的事情。 2、敏感多疑,只想逃离; 被父母不停指责的孩子,还会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因此变得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 图片来源:《少年说》 他们会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好”的自己,他们才会爱。于是他们会学会隐藏自我,为亲子关系的恶化,埋下种子。 在知乎问题“你的父母给你留下了哪些心理阴影?”中,便有很多这样的留言。 其中一位大学生说,自己在父母的不断指责,尤其是当众指责下,只想逃离家庭,哪怕还爱着父母,也不想和父母相处。 3、自我怀疑,陷入抑郁状态。 当家长不停指责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随着家长的指责,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缺点上,然后便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会因为自卑而失去主见,不敢争取自己的权利,不敢说出拒绝的话。 他们会因为担心做错事,而变得胆小,遇到事情就紧张,并且,在犯错后,也会习惯性考虑怎么逃避责备,对于自己行为造成的后果,反倒会忽视。 图片来源:《少年说》 时间久了,说谎话,只考虑自我等不良行为也会出现。 有的孩子,则会在这样自我和外界的撕扯下,进入抑郁的状态。 每个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同,内心想法不同,父母的指责产生的不良影响也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父母的指责,也许短期会有显著的效果,但长期进行下去,有害无益。 你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地指责孩子? 很少有父母能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指责是不正确的,因为在大部分父母的认知中,不断纠正孩子的行为,是对孩子的负责,是用心良苦,是不溺爱的表现。 图片来源:《少年说》 然而,究其内心,父母的指责,源于认知不足。比如下面三种心理: 1、好面子——担心被人指责不会教育孩子 有的家长看重面子甚于对孩子的教育。当孩子做错事情时,其第一反应不是如何让孩子明白这个错误,而是担心别人的评价和不善目光。 比如孩子在公众场合做错了事,家长就会变得很紧张,平时能用技巧处理的事情,这一刻也会遗忘干净,直接指责孩子。 图片来源:《少年说》 因为此时,其心里极度担心别人会指责自己不会教育孩子,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便在第一时间“祸水东引”,证明自己的确在认真教育孩子。 而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在推卸责任。这类家长,大概率在童年时期,也是“指责”的受害者,所以即使已经成年,也十分担心自己会犯错。 2、高期待——担心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指责,是出于对孩子的“高期待”。 如《陪你一起长大》中的顾家伟,便是一个对女儿要求很高的父亲,他不仅要求女儿学习要拿第一,其他方面也要拿第一。 基于这样的心理,他对女儿的要求很严格,在女儿达不到目标的时候,便会指责女儿,甚至妻子都不能幸免。 图片来源:《陪你一起长大》 然而,女儿在这样的教育下,出现了很多坏毛病,比如为了逃避上学,自己摔伤,还诬陷同学。 从某种意义来说,责备也是一种惩罚的手段,而心理学家则把惩罚称为“表面功夫”,因为惩罚只能起到表面的、短暂的作用。 孩子不会因为你不停的责骂而从内心改变,却会因为你的不停责备,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反弹行为。 3、边界缺失——把自己的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 边界感,是指一个人对界限的重视程度。 一个缺乏边界感的人,常常会让别人跨进自己的界限内,或者无意识跨入别人的界限内,如忽略孩子的界限,强行干涉孩子的家长。 在有些家长的眼里,会觉得孩子是属于自己的,便会把自己的意识、情绪,都强加给孩子。在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的压力,也会以“指责”的形式加在孩子的身上。 图片来源:《小舍得》 这其实是严重的“边界缺失”! 要知道,孩子是你的孩子之外,还是独立的自己。就如诗人纪伯伦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所写: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只有当我们明白,孩子的独立,才能用心去思考,应该如何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如何化指责为爱的力量? 关于指责,古代智者早已感受到其中的负面影响。明朝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还写下了“七不责”,且“事出于意外,虽智者亦穷,不可以苛责也。” 在管教孩子时,除了要注意时间和场合,还要因事而异。如果是意外发生的事情,智者也可能会应对不了,何况是孩子呢? 这种情况,便不要责备孩子了。 可以说,这里对孩子宽容的思想,十分有爱了。而时至今日,心理学日益发展,对孩子的教育亦有了更深的了解。 图片来源:《少年说》 教育孩子,适度的批评并没有那么大的伤害。如何把握度?才是父母们需要提升的关键。 在这里,有三点小建议: 1、教育孩子前,先尝试理解孩子 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先不要着急去指责孩子,慢下来,给自己一点时间,去尝试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比如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时候,动手打了对方,先不要急于指责孩子,尝试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 要知道,有的孩子因为认知的限制,并不知道如何和小朋友正确相处,所以才会用打人的方式,引来对方的注意。 再比如,孩子读书总是读不好,先不要着急去责备孩子“不认真”、“笨”,尝试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视频 有的孩子可能是单纯的不想学习,有的孩子则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当,或存在“阅读障碍”的问题。 只有了解了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才不会有莫名的情绪失控,亦不会因为自己的指责,让孩子倍感委屈,续而胡思乱想。 2、错误可以及时指出,但要注意言辞 在指正孩子的错误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辞,有的家长会用“你再这样......我就......”、“你要是再......就永远不要......”、“你总是......真没用”等句式来指责孩子。 这样的指责,对孩子来说,是具有威胁作用的语言暴力,就算孩子在你指责之后有所改变,也不过是因为惧怕做出的暂时改变。 而这些语言对孩子心理产生的影响,却是永久性的。 图片来源:《少年说》 心理学家胡慎之也说:“语言暴力真的很恐怖,它不像暴力一样,会立刻产生伤害,但语言暴力,就像一把刀子,在人的心口上狠狠拉上一刀,这些伤口,有些人一辈子都好不了。” 所以,在对孩子指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就事论事、态度温和但坚定,是最基本的原则。 3、父母学会自我疗愈 常常否定孩子的人,大多也是不认同自己的人。 当孩子出现问题,家长的第一反应不是解决,而是指责时,那么家长自己就要好好反思一下了。 找到自己对自己不能接受的“盲点”,先接纳自己,然后放下所有不必要的情绪,接纳孩子的问题。 如此,才能和孩子一起,正面积极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图片来源:《少年说》 战国时期教育家荀子有云:“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教育孩子时,不要被自己的情绪负担所干扰,聚焦孩子的问题,比责骂孩子更有效果。 关注昭德心理,我们陪您一起:做明白的父母,带快乐的孩子! -END- 策划:MT 作者:问心浅笑 编辑:雪梨 (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