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交友 春末夏初,走进巴东县东瀼口镇,到处郁郁葱葱,一派生机盎然。 近年来,东瀼口镇按照焦家湾工业区、雷家坪柑橘园、羊乳山贡茶园、牛洞坪水稻园、大坪小水果园“一区四园”的发展模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壮大水果、茶叶、乡村旅游等产业,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修通产业路村民日子甜起来 “现在只要小水果一成熟,就有人上门来买,基本不愁销。”5月10日,在东瀼口镇焦家湾村,果农谭文武正在给桃树抹芽,再过10多天,这批油桃就成熟了。 焦家湾村有种植小水果的传统,樱桃、桃子、枇杷、李子、柑橘等水果接续上市,一年四季果园飘香,但前些年因交通不便,一直卖不出好价钱。 “特别是柑橘大量上市的时候,我们自己背到城里去卖,一去就是一整天,除去开支,一天顶多挣200多元钱。”回忆当年卖水果的场景,谭文武历历在目。 交通不畅,是焦家湾村发展最大的瓶颈。2019年,东瀼口镇投入3万余元,在焦家湾村修通4公里产业路,游客及水果商贩可直接驾车到果园采摘,水果的销路不用愁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 “摘了贫困帽,还建了新洋房,我在家里管理果树,老伴儿在县城务工,一年挣个10多万元,日子过得安逸。”如今,谭文武将家里的6亩农田全都种上了小水果,一年四季都有新鲜水果出售。每年,他都参加村里举办的农技培训,靠过硬的技术,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土专家”,带领周边乡亲发家致富。 2014年以来,东瀼口镇在12个村共发展柑橘2.5万亩,小水果2800亩,一条条产业路通到千家万户门前,水果产业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门前建工厂村民变身“上班族” 5月10日,在东瀼口镇羊乳山村,千余亩茶园满目葱茏,青翠怡人。 据巴东县志记载,隋唐年间,羊乳山茶就已成为朝廷贡茶,独特的二高山气候孕育出品质优良的明前绿茶。借助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东风,羊乳山茶叶迎来了发展机遇,周边4个村建了更大规模的优质茶园基地。 “忙时采茶,闲时便到工厂务工,一年收入6万多元钱,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羊乳山村村民宋发龙说。 2017年,宋发龙一家因灾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搬迁至甘溪沟易迁安置点。之前,宋发龙一直在浙江务工,父亲身体不好,母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两个孩子都在上学,趁着家乡发展茶产业的契机,便和妻子商量回乡种茶。 为让安置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东瀼口镇党委、政府按照“易迁+扶贫工厂”模式,在甘溪沟安置点建茶厂,吸纳周边农户就近务工,解决安置点搬迁群众茶叶加工及销售难题,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现在出门就是工厂,打零工300元一天,照顾老人小孩也方便。”宋发龙介绍,回乡后,他将家里的6亩农田全都种上茶树,茶叶年纯收入3万元。 羊乳山村兴瑶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利用援助资金1100万元建设抹茶和绿茶生产线及厂房各一栋,申请500万元援助资金修建茶叶办公楼一栋。 截至目前,东瀼口镇实施“易迁+集镇小区”“易迁+特色产业”“易迁+工厂”的模式,789户2715人安上“新家”,立了“新业”。 家乡变景点村民吃上“旅游饭” “平均每天接待游客20人左右,游客多的时候还要请人来帮忙。”在牛洞坪村曹家老屋农家乐,老板曹洪瑶忙着采摘蔬菜,准备招待前来牛洞坪游玩的客人。 妻子长期患病,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里的重担都压在曹洪瑶身上。2013年,他们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人穷志不穷,还是想找个门路,发展产业,供娃娃们读书。”在曹洪瑶一筹莫展时,扶贫春风吹进村里。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牛洞坪村位于长江北岸,曾是巴兴归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也是州级乡村振兴试点。2016年,牛洞坪村举办第一届油菜花节,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寻找乡愁、追忆乡情。此后,牛洞坪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很多村民返乡办民宿、开农家乐。 2020年,巴东县委、县政府又投资4000多万元,重点打造牛洞坪村州级乡村振兴试点。通过流转土地、统一营运和管理,深挖土家元素,植入农耕文化,推动农旅融合。 如今,牛洞坪村游人如织,不仅当地农家乐的生意好了,而且给村民带来了不少“额外”收入,水果、土鸡、腊肉等农产品成为“香饽饽”。 “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很知足,以后还要继续努力。”和曹洪瑶一样,曾经的贫困户都摘掉了“穷帽子”。 如今,茶叶、柑橘、水果等产业遍布全镇,老百姓的幸福感、满意度节节攀升,美丽幸福乡村的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文章来源:恩施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