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新闻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诸葛亮出山之初便已注定失败?毛泽东评价:其始误于隆中对

2021-09-25| 发布者: 宜昌新闻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之中,人才辈出,诸葛亮和毛泽东都是对中华民族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虽然他们所处...
北京夜总会招聘 https://www.ylx007.com/beijingyzh/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之中,人才辈出,诸葛亮和毛泽东都是对中华民族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

  虽然他们所处的年代迥然不同,但也不妨碍二人产生跨越时代的交集。

  在文学上,毛泽东激扬文字的浪漫主义诗人气质与诸葛亮“出师一表真名世”的惊鸿一瞥相得益彰;而在军事上,他们也同样是身处乱世,在危急存亡之秋力挽狂澜!

  唯一不同的是,诸葛亮一生谨慎,而毛泽东则善用奇谋。而这一区别也令二人的结局相去甚远,毛泽东最终实现了建立新中国的伟业,而诸葛亮在鞠躬尽瘁之后黯然退场。

  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无不令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扼腕叹息。

  毛泽东也多次评价诸葛亮,肯定了他身为贤相为蜀汉做出的突出贡献。

  但是,说起诸葛亮的军事成就,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却与他在民间的评价几乎相反。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之巨,民间都将诸葛亮作为一个军事天才来看待。可是,小说演义并非史书,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也要以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待。

  鲁迅先生在批评《三国演义》时,一句“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就一针见血地批判了《三国演义》的肤浅。

  那么,作为我国成就非凡的伟大军事家、开国领袖——毛泽东,又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的呢?

  

  一、诸葛之败,错在用人

  1948年5月,毛泽东在西柏坡花山村的住所内与李银桥交流用人的问题时,毛泽东就曾感叹诸葛亮错用了关羽与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是每个中国人所熟知的,但是毛泽东为什么说诸葛亮错用了关羽呢?这让李银桥十分不解。

  面对他的疑问,毛泽东回答说:“当初诸葛亮留守荆州,刘备调诸葛亮入川,诸葛亮不该留下关羽守荆州。让关羽守荆州是一着错棋!关羽骄傲!关羽从思想上看不起东吴,不能认真贯彻执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结果失掉了根据地,丢了荆州,自己也被东吴杀掉了。”

  错用关羽让诸葛亮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荆州失守,孙刘反目,最终令蜀汉的局势无可逆转,这是对蜀汉毁灭性的打击。

  

  但是在此之后,诸葛亮又错用了马谡,令本来就损失惨重的蜀汉雪上加霜。

  当毛泽东在《资治通鉴》中阅读到诸葛亮斩马谡的历史时,他留下了这样的评语:“初战,亮宜自临阵。”

  这简单的一句话就点明了诸葛亮的问题,第一次北伐事关整个国家的未来,诸葛亮即使再相信马谡都应该亲自驻守,他却让马谡守街亭,实在是不应该!

  而当毛泽东阅读到诸葛亮出师木门道杀张郃时,他又留下了批语:“失街亭后,每出,亮必在军”,充分肯定了诸葛亮及时吸取教训、积极改错的精神。

  二、诸葛之败,始于隆中

  众所周知,隆中对是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一个战略计划。

  这个战略计划的前半部“三分天下”在赤壁之战之后得以实现,而“还于旧都”的后半部则未能成功。

  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为什么以失败告终,历史上众说纷纭,而有一个观点被毛泽东所认同。那就是宋代学者苏洵在《权书·项籍论》中提出的:“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

  毛泽东在苏洵的这段话下留下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泽东的这段话非常准确地讲出了隆中对的弊端,那就是战线过长!

  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即使在通讯发达的今天都不见得能配合得天衣无缝,何况是信息闭塞的古代!

  蜀汉按照隆中对部署的结果就是,刘备(汉中)、诸葛亮(成都)、关羽(荆州)三路分兵,荆州被孙吴轻易偷袭。

  对于诸葛亮失败的分析,从古至今比比皆是,但是多数都是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分析。而毛泽东本人则是一位杰出的军事专家,他的分析相比于其他观点则更加有说服力。

  按照毛泽东的军事理念,他一直以来崇尚“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像诸葛亮这种分兵而战的布局,毛泽东是绝对不会做的。

  因此“其始误于隆中对”,是毛泽东作为一个成功者对失败者最中肯的评价。

  

  三、诸葛之败,短于经验

  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天下三分”,这是他异于常人的天赋,但是这也变成了他致命的缺点。

  诸葛亮出山时才27岁,并没有任何军事经验。

  他依靠自己杰出的外交才能说服了孙权与刘备结盟,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

  可是,依靠盟友打仗,跟自己打仗是两码事。一个统帅想要指挥好一场战争,跟智慧相比,更重要的是经验。

  1953年毛泽东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说:“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认为赤壁之战的主要功臣是周瑜,次要的则是程普等东吴老将,跟诸葛亮关系并不大。

  而我们通过《资治通鉴》、《三国志》等史书也可以知道,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所谓“借东风”、“草船借箭”、“华容道”、“舌战群儒”等一系列神来之笔都是杜撰的,他的真实军事水平相较于他的政治才能真的是差了一大截。

  四、毛泽东肯定诸葛亮的地方

  毛泽东虽然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以为然,但是对于他的政治、屯垦、宣传等方面的才能以及他的精神品质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1950年4月,毛泽东就曾号召过党员们向诸葛亮学习,他说:“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

  1955年元旦,毛泽东在讲到安置退伍军人的问题时,就想到了用诸葛亮的办法,他说:“可以组织屯垦戍边嘛!中国古代就有屯垦制,管仲搞过,诸葛亮在汉中也搞过呢!开荒就业,治疗战争创伤,巩固边疆,应该是个好办法。”

  毛泽东一生都致力于团结中国各族人民,他对于诸葛亮团结少数民族的才能非常认可,在他阅读《三国志》中诸葛亮处理少数民族矛盾的文字时,在书本上留下了大量的圈点和批注。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宜昌新闻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宜昌新闻网 X1.0

© 2015-2020 宜昌新闻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