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新闻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骄傲吧!西藏高原硬八连:“宝剑锋从磨砺出”的英雄连队

2021-09-14| 发布者: 宜昌新闻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红色基因红军连(三)——“西藏高原硬八连”的故事张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树高千丈,非一时之效。一支...
天津侦探调查取证公司

红色基因红军连(三)

  ——“西藏高原硬八连”的故事

张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树高千丈,非一时之效。一支部队的作风和战斗力的养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八连之所以能征善战,主要取决于平时的刻苦训练和日常养成,八十七年来,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事情都是他们训练养成的理由和场所。实可谓——

  

  1949年八连荣获“能攻善守”英雄连称号

  

  1958年在甘南剿匪战斗中,八连荣立集体三等功

  宝剑锋从磨砺出

  “吃苦耐劳是人民军队的本色,能吃苦又是打胜仗的必备素质。”这是八连历任领导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把锻炼部队的吃苦精神当成必修课,常常“自找苦吃”。

  1969年,八连完成筑路任务奉命归建。筑路指挥部已准备好车辆送他们归队,但被“复光支部”的继任者们拒绝了。在八连党支部看来,这正是锻炼部队的好机会。他们决定步行归队。

  第二天,八连全体同志身背背包,以急行军的速度向预定地点——部队营地进发。

  这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非常难走。从筑路工地到部队营地,将近400华里,部队在筑路期间已长时间没有走过这么长的路了。行军第三天,全连有百分之七十的同志脚上打起了血泡。这使连首长更加意识到抓紧锻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四天上午,目的地已经遥遥在望了,部队也大有“松口气”的情绪,不少战士说:“哎呀,终于快到家了!”谁知带队的指导员李振明偏偏领着部队有意识地拐了大弯,沿着雅鲁藏布江边的沙滩走。战士们头顶炎炎烈日,脚踩松软的黄沙,越走越吃力。但大家都懂得连首长的用心,为了练就一副“铁脚板”,他们越走越精神,这让连首长很是欣慰。

  刚回到营地,就接到团里命令,要他们次日赶到团部,参加全团战备誓师大会。八连驻地在一个叫加榜的地方,位于团部卧龙和米林县城之间,相距少说也有几十公里路程。于是全连又于次日凌晨四点从驻地出发,经过近四个小时行军,按时赶到团里。这种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受到了团首长的表扬。

  人常说,部队是座大熔炉,而八连更像一座特殊的优质熔炉。无论谁进入八连,不知不觉间就被连队那种好作风、好传统所感染、所融化,从而浴火重生,重塑自我,成为一名与整个连队作风相适应的革命军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33团还在扎东驻防,连队分来几个“慢性子”新战士,干什么都不急不躁,总拖后腿。有人说:“那是天生的,没办法。”但八连干部认为:慢性子是个习惯,但人的习惯都是可以改变的,世界上没有改不了的习惯。工作做到家,“慢性子”就会变成“快性子”。八连练兵,白天不练夜间练,晴天不练雨天练,慢性子跟不上,大家帮。你帮着扛枪,他帮着揣背包。一次帮,两次帮,久而久之,想慢也不好意思,想慢也慢不了。这叫三快加一慢,想慢不得慢。七班原来就有几个“慢性子”,经过长时间帮助,他们自己也自觉加班锻炼,居然在攻打邦迪拉的战斗中,首先冲上主峰。

  作风过硬的连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显现出来。曾在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荣立集体一等功的六班,在执行护卫测绘任务中,有一次正在山上执勤,天气突然变化。一连下了三天三夜大雪,地面雪深达一米多厚,帐蓬也快压塌了。大雪切断了他们与大本营的联系,粮食也所剩无几,全班九个人中有六人得了雪盲症,处境非常困难。班长欧录元当即决定带领一名战士下山与大本营联系。一路上,怕战友掉入雪坑,他一直走在前边探路。从早晨到晚上,由于饥饿、寒冷和过度疲劳,欧录元一点儿力气也没了。就在雪地上爬行,直到找到大本营。大本营领导听了他的汇报后,决定六班只留四人在山上执勤,其余五人全部撤回。在艰苦面前,六班同志个个要求留在山上。经领导再三做工作,五位同志才勉强下山。留下的四名同志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上又坚持执勤十八天,直到胜利完成任务。

  

  1977年10月12日《西藏日报》对八连的报道

  

  媒体记者采访八连英雄事迹

  转隶武警,依然是过硬中队

  八连进藏二十年,历经平叛、反回窜、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等多次战火考验,都能胜利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艰巨任务。党和人民也给予八连极高的荣誉。《解放军报》、《西藏日报》、《战旗报》和《高原战士》曾多次报道过他们的事迹。

  1979年,八连奉命随全师调防新疆,在新的区域、新的环境、新的战场又开始了新的战斗。

  1983年10月,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和中央军委命令,33团3营改编为武警新疆总队机动大队。

  此后,该连番号又几经变动,2016年改为武警新疆总队某支队特战一中队。

  无论序列、番号如何变动,这里的共产党员一直都牢记自己是“复光支部”的传人,红色基因始终在这支队伍中延续着、传承着。

  转隶武警以来,特战中队每逢班子调整、新兵补入,都把“学习传承复光精神”作为第一堂政治教育课;每逢建党、建军等重大节日,都把参观中队荣誉室作为“必修课”,面对带血的旗帜,接受精神的洗礼;每年3月17日,都要开展“复光支部”命名纪念日活动。为的是让每个官兵时刻聆听历史的“真声音”,再看历史的“真面貌”。从而做到不忘红家谱,不丢传家宝。

  正如现任中队指导员、“复光支部”书记饶国梁所说:“能够成为‘复光支部’的接班人,我感到十分自豪。”

  在这个中队,有征战国际比武赛场的安宏伟、刘卫东,有名扬武警部队的徐永强、吴野等一连串的名字。他们都在老一代所获荣誉之后续写着新的历史与辉煌。

  八连第十五任连长、转隶武警后的第一任中队长马福德同志告诉我:“自八连转隶武警中队以来,先后有4人荣立一等功,14人荣立二等功,175人荣立三等功,10人保送入学,19人考入各类院校。”

  听到这些,任何一个老兵都会感到无比欣慰。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复光精神在这里依然在延续,红色基因在这里依然在传承!

  (连载完)

  

  

  现在的八连——武警新疆总队某支队特战一中队

  参考资料:

  《西藏日报》1977年10月12日刊登的通讯

  《33团8连史料》

  

  老连长马福德和一等功臣呼荣碧回到八连讲革命传统

  

  老连长马福德与年轻干部交谈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张平笔名弓长。陕西乾县人,1966年入伍。曾任十一师炮团宣传干事。1972年开始写作。数十年来,先后发表并出版文学、新闻作品30余万字。著有“弦板腔记事”。

  

  作者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宜昌新闻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宜昌新闻网 X1.0

© 2015-2020 宜昌新闻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