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州吧 在19年9月的总结里,我写到“总有一种趋势是每一代人都在做上一辈人觉得浪费的事”,从粮票配额到吃喝自由,从3吋软盘到100个T,粮食短缺、物资短缺解决后,也会轮到金钱不短缺(货币超发)。 搁以前,老人会觉得用50倍PE去买一个公司绝对是高估(浪费),07年顶部就是平均估值到了60倍。但是在这两年,这种情况已经屡见不鲜,类似于深圳上海的房价,别说贵,您有没有看房资格还不一定。 股票贵的程度就像烧烤店辣度的分级?如果把辣字换成贵字就可以理解,免辣的口味很少了,起步就是微辣,有增长的都是中辣,新能源、CXO这种是特辣,爱尔、通策这种到了变态辣,最高档是。。。菊花残。 大家口味越来越重,不辣你的生意就不好。吃起来刺激快活,忘记了老话,葱辣眼、蒜辣心、辣椒辣两头。 贵不止是因为货币,产业导向也是用价格在调节。苹果的通信主芯片设计师告诉我,行业大幅涨薪也挖不到人,oppo给10年经验的开170万,头条开200万,oppo和小米都要投500亿做芯片,美团也在投车规级。昨天我看到长城汽车未来5年要投1000亿。但是一个微电子系一年才毕业20个人,清华的芯片学院今年才成立。所以我说,待遇要涨到孩子们都不想做金融,不在面试时说“投研是我一生的乐趣”,而是都想去刷电路为止,让每一座“环球金融中心”都变成新竹工业园吧! 口味的分化也受另一个长逻辑影响。现在的新生人口,只有30年前,90年代的一半,这意味着20到40年后,中国的主力消费人群会减少一半,所以和人口总量有关的生意(主要在传统饱和型行业中),都是长期有问题的。战略新兴行业这么贵,因为人们想在天花板掉下来之前,找到新的出口。 这种情况下,我们循着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投的是科技制造和科技服务类的公司,能算得清账的。我们口味比较清淡(相对市场而言),有微辣、中辣的,也有免辣的。我特别有印象的一个科研类公司,同行的估值都是他的一倍,而且是完全头对头可比的竞对,他的人均产出还是同行的近一倍,这种情况下同行的定增却获得大佬认购,这就增强了我们持仓的信心。
(文章来源:七曜投资) 文章来源:七曜投资![]() |